google-site-verification=Jer4kfD41cqzqZ8onLOBY2uYaWLdesesBFGGThpKYmM
top of page

我是誰?

  • 作家相片: Jaline Chiu
    Jaline Chiu
  • 9分钟前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我是誰?


從小,我們就被要求要乖巧聽話,照大人的安排去做。我們不被允許有自己的想法意見,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如果我們的想法和大人的看法有衝突,往往會被責備,甚至招來打罵。


為了不被大人責備討厭,我們被迫一再的選擇大人,放棄自己。


於是,成長過程中,我們學到了,要被喜歡,被接納,我們必須討人們歡心。然而,在討人們歡心的過程中,我們得不斷地忽略自己的需求,漠視自己的感受,放棄自己的選擇。


漸漸地,我們失去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誰。

我們清楚人們的需求,卻不清楚自己的需求。

我們理解人們的感受,卻不知道自己的感受。

我們知道人們的想法,卻不知道自己的想法。

我們知道人們的喜怒哀樂,卻不知道自己的喜怒哀樂。

我們繞著人們轉,為別人而活。


我們的腦袋裡,裝滿了別人的想法,看法,信念。我們的能量場裡,充滿了別人的感受,情緒,能量。

我們的能量,和人們的能量混在一起,搞不清楚甚麼是別人的,甚麼是我的。


如果,我們要把自己找回來,知道自己是誰,就必須先把別人的能量,從我們的能量場清理出去,因為,這些能量都不是我們的。


那該怎麼做?首先,我們必須先釐清甚麼是我們的能量,甚麼不是我們的能量。


拿出一張紙,一一列出以下列別:


想法

看法

信念

理念

目標

夢想

感受

情緒

需求

喜好


列完後,開始在每個列別旁邊一一寫下內在每個自己的想法,看法,情緒,需求等等。

接著在每個想法,看法,情緒,需求等等旁邊寫下這個想法,需求是誰的?來自於誰?


譬如:

要吃苦耐勞 – 父母,爺爺奶奶

受苦 – 媽媽

無力感 – 伴侶

要犧牲奉獻 – 媽媽

不可以自私 – 父母,老師,社會

要成功,當個有用的人 – 爸爸,老師,社會


一一列出,我們才能清楚知道這些我們所認知的,感受到的往往都是來自於別人,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當我們釐清這些是來自於"別人",而不是"自己",那麼,我們就可以開始思考,那我呢?我的感受是甚麼,我想要的是甚麼,我的需求是甚麼?甚麼是我想要的,甚麼不是我想要的。


透過這樣的練習釐清甚麼是”別人的”,甚麼”不是”真實的自己。


我們必須把所有”不是”自己都剝去,丟掉,才能看見所有”是”的自己。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回自己,知道自己是誰。


愛與神聖祝福❤️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專注在自己身上

當我們專注於外在時,能量是分散的, 很容易被外在的人事物給牽引,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當我們專注在自己身上時,能量是集中的, 我們就能夠清楚的聽見內在聲音,指引著我們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Safina~

 
 
 
自悟

心,是通往"悟"的道路,我們無法略過心而"悟"。 要"悟"就必須放下外在這些教導,往內走,傾聽內在的聲音。 讓內在的聲音指引著我們,走入靈魂深處,看見我們的內在大師,這就是"自悟"。 ~Safina ~

 
 
 

Comments


© 2022 by 愛與神聖療癒空間. Powered and secured by Wix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