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互動?
- Liz Wang
- 2024年1月9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2024年5月8日
很多的時候,我們會覺得為了孩子好,要孩子聽話,照我們的方式做。這個時候,孩子被強迫勉強做不想做的事情,大人舒服了,孩子不舒服。
有的時候,我們會一切都遵從孩子,以孩子為主,於是,我們委屈自己,去配合孩子。這個時候,我們強迫自己勉強做不想做的事情,小孩舒服了,大人不舒服。
這兩個方式,都不是最佳的方式。因為,總是有其中一個人必須放棄,去配合另一個人。
一位個案,是一位手做老師。她最近開始開了一連串小孩的手作課程,她很喜歡陪伴孩子一起手作,可是,孩子的行為常常讓她感到困擾,她不知道該怎麼引導孩子。
她: 我發現我不敢拒絕小孩,無法劃下界線,以至於,孩子們會得寸進尺,不會尊重我,只一顧做他們想做的,很多的時候,會影響到我的課程,甚至破壞掉成品或材料。我都吞忍下來,我不敢對他們生氣或是阻止他們。
她: 曾經有個小女孩,是由父親陪同來上一對一手作的課程。她一進來就坐在我的座位上,結果我沒有位置坐,有不知道該怎麼辦。然後,她就自顧自做起來了,完全不聽我的指示做。
我: 沒聽妳的指示做,自己自顧自做會怎麼樣?
她: 好像也不會怎麼樣。我的頭腦知道我應該要放手讓小女孩自己做,可是內在卻沒辦法放手,總覺得這樣好像不太好。
我: 妳回想小的時候,妳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做事情時,大人會有甚麼反應?
她: 大人不允許我用自己的方式,我想表達或是照自己的方式做時,就會被罵,被指責,我就得一再的放棄自己想要的方式,照大人說的話去做,這樣才不會去罵。
我: 這是在提醒妳要療癒小的時候不被允許自我表達,用自己的方式做的議題,這個議題被療癒了,妳自然就能夠放手,允許孩子不聽妳的指示,用自己的方式做手作。
我: 關於孩子坐了妳的座位,結果妳沒有位子坐。如果妳拿另一把椅子,坐在小女孩旁邊陪她做,感覺如何?
她: 不會不舒服了。
她: 我曾經帶過一堂團體課程,這些小孩們一進教室就很興奮,開始摸東摸西,甚至還觸碰了沒有乾的成品。我跟他們說不要碰,可是他們還是很興奮地到處觸碰東西,完全不理我。這讓我很困擾,影響到我帶課程,而且還可能破壞東西。我知道小孩們本來對新奇的東西很好奇,想要摸摸看,可是真的造成我的困擾,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 孩子們對新鮮的事物感到好奇,會想摸摸看。然而,如果孩子們的行為影響到你上課,或是造成困擾,那麼,可以先把規則訂出來。開門讓孩子進來前,先告知孩子哪些東西可以觸碰,哪些東西不可以觸碰,哪些東西可以拿,哪些東西不可以拿,哪些東西要使用前要先問過。
我: 在孩子們進教室前,你可以先把可以觸碰的東西放到前面一點,不能觸碰或是還沒乾的成品放到後面一點,並且告知孩子們這些東西不能觸碰。接著可以拿起放到前面可以觸碰的東西一一介紹給孩子們,讓孩子們拿在手上探索,玩玩看,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我: 感覺這樣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們是甚麼樣的感覺?
她: 事先跟他們說清楚,他們不會一窩蜂到處亂摸,會尊重這個教室以及教室裡的物品。我把可以觸碰的東西介紹給孩子們,讓他們拿在手上玩,他們很開心,想要拿其他東西也會問我。這樣感覺起來輕鬆多了,我也不用一直委屈自己,吞忍下來。這樣的方式,課程帶下來流暢多了,孩子玩得開心,我也玩得開心。
她: 我以前是教兒童英文,我想要結合英文和手作,因為我覺得這樣學起英文來比較不會枯燥,又有趣。我開過一次課程,一開始先用英文講繪本,接著再隨著繪本主題手作。可是這樣上下來,感覺好像還好,很普通,沒有很特別。我不知道可以怎麼做?
我: 去回想,你在設計開這個課程時,內心是甚麼樣的感受?是否很興奮?
她: 沒有耶,只覺得很普通,只是單純想結合英文和手作,也許可以增加收入。
我: 你在設計開這個課程時,內在覺得很普通,所以帶出來的課程就呈現很普通。下次想要開一個課程時,可以感受當下是否感到很興奮,迫不急待,還是還好沒有興奮感,這可以幫助你釐清內心是否真的對這個課程有熱情。
我: 在兒童手作課中,可能還是會碰到不知道該如何和孩子互動,或是不知道該如何引導,或是孩子的行為讓你感到困擾,這些孩子們都是一面鏡子,呈現你童年的狀態。回到童年,療癒這些童年被挑起的議題。療癒了,自然就會知道該如何引導陪伴這些孩子們。
陪伴孩子,不是一昧的要孩子聽我們的話照做,也不是一昧的要委屈自己,配合孩子。而是,雙方都能夠照顧到自己的感受,也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裡。當雙方都感受都被照顧到,沒有一方需要委屈自己,那麼,自然就能夠找到雙方都感到舒服的平衡點。
這樣的關係,才是平衡的,流動的,自在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