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了 到底要不要抱?
- Liz Wang
- 2024年8月8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常常會有學員問我,小嬰兒哭了到底要不要抱抱?長輩說不要常常抱,不然會寵壞。專家說不要常抱,要訓練孩子獨立。
我問: 如果你是小嬰兒,你哭了,這個時候,你會希望媽媽怎麼做?
學員回答: 當然是希望媽媽抱抱我。
孩子誕生的那一刻,我們就已經知道該如何當個母親。看著新生命,直覺讓我們想要緊緊著抱著孩子,親親他,撫摸他。撫摸著孩子,愛,自內心深處洶湧而出,此時,我們無法不愛這個孩子,我們只想要永遠擁抱他,保護他。
我們的直覺,已經在指引我們該如何陪伴孩子,愛孩子。
然而,身邊的親友,親子專家,醫生,教養書籍都在告訴我們該如何陪伴孩子,養育孩子,訓練孩子,教養孩子。
於是,我們慌了。我們擔心孩子長不高,吃不胖,跟不上,成績不好,表現不好,沒有家教,學壞,叛逆...等等。於是,我們到處尋求意見,期望專家,書籍能夠告訴我們該如何養出一個健康的小孩,優秀的學生,獨立的孩子。
我們成了焦慮的父母。
然而,這些外在教導,意見,只會把我們帶離我們的直覺。我們越相信外在的方法,就離自己的心越遠。當我們離自己的心越遠,孩子的心,也開始遠離我們。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的擔憂,如此的焦慮?那是因為,我們往往害怕別人透過孩子的行為與表現來評斷我們是否是個稱職的父母。
養育孩子有太多的"應該..."與"不應該...","可以..."與"不可以..."。這些所謂的應該不應該,可以不可以,讓我們感到非常大的壓力。此時,我們有許多的擔憂,焦慮,害怕自己做不好,害怕會害了孩子,害怕別人會怎麼看我們。於是,我們無法真正享受陪伴孩子的時光。
我們成了不快樂的父母。
試想,如果拿掉了這些所謂的應該不應該,可以不可以,如果拿掉了所有的標準,拿掉所有的目標。沒有所謂的"優秀的學生","乖巧的小孩","獨立的孩子","有用的人","讓父母感到驕傲的孩子"等等,那麼,我們就無須刻意做些什麼,勉強自己或孩子,逼迫自己或孩子。
教養孩子,沒有了應該不應該,可以不可以,沒有了標準或目標,那麼,我們就無需外在的聲音來告訴我們該如何養育孩子。
沒有了外在聲音,那麼,我們就能夠回到自己的身上,專注在自己與孩子的身上。當我們專注在自己與孩子的身上時,那麼,我們就有許多的空間與時間感受自己,感受孩子。
此時,我們能夠真正的感受彼此時,我們自然就知道孩子的需求,孩子的感受。那麼,我們自然就會知道該如何愛孩子,孩子,也會讓我們知道該如何陪伴他們。
這樣的陪伴,是沒有目標,沒有目的性,無須刻意做些甚麼,說些甚麼。我們只要傾聽自己的心,傾聽孩子的心,讓我們的心引領我們。
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一切的行為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愛,自然就流動了起來,滋養,支持著我們與孩子。
透過心,透過直覺養育孩子,是輕鬆的,自在的。此時,我們才能夠真正享受陪伴孩子的時光。
愛,永遠不嫌多。擁抱,永遠不會寵壞孩子。
PS 我們的內在小孩也需要我們用同樣的方式陪伴他。
更多的文章,歡迎瀏覽網站:
愛與神聖祝福
Safina
預約個案療癒前,請先閱讀:(每個月月中會開放預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