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site-verification=Jer4kfD41cqzqZ8onLOBY2uYaWLdesesBFGGThpKYmM
top of page

被我們埋在深處的傷痛,還是在各個層面上,深深影響著我們

  • 作家相片: Liz Wang
    Liz Wang
  • 2024年1月26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2024年5月8日



很多的時候,我們以為,過往的傷痛,會隨著時間而被沖淡。我們以為,過去了就過去了。我們以為,不要去想就沒事了。


然而,這些過往的傷痛,並沒有隨著時間歲月而被沖淡,或是過去了。事實上,這些傷痛,並沒有消失,只是被我們埋在深處。


而這些被我們埋在深處的傷痛,還是在各個層面上,深深地影響著我們:


身體病痛與疾病


這些傷痛所帶來的情緒能量,壓抑住了。這些情緒沒有出口,悶住了,壓抑久了,透過病痛呈現出來。

身體所有的病痛與疾病,都是壓抑的情緒,內在的傷痛與創傷,累積出來的。



莫名的不安感


我們以為,把這些過往的創傷和傷痛埋在深處,就沒事了。看似沒事了,平靜了,然而,這些傷痛所帶來不舒服的感受,會時不時的浮現,讓我們莫名感到悲傷,難過,傷心,生氣,焦慮等不安的情緒。特別是在我們獨處,或是夜深人靜時,這些感覺更加的強烈。



被困在同樣的情境中


當我們在經歷傷痛和創傷的當下,如果傷痛沒有被接住,情緒沒有被釋放,那麼,當下所有的情緒與創傷會凍結住。而這個凍結,或將當下的自己被困在那個情境中。


所以,當我們再次面臨同樣的情境中,會再次凍結住,無法做出任何的反應,甚至深感恐懼害怕。

譬如,小的時候,父母曾經大聲打罵我們,長大後,如果碰到人們很兇,或是很大聲,我們就會再次嚇到,不知所措。



重複同樣的傷痛


這些尚未被療癒的傷痛壓抑住,能量就會糾結住。這股糾結的能量,形成了纏繞的信念。而纏繞的信念投射出去,就會再次複製同樣的傷痛。


譬如,曾經被拋棄過,內在產生"自己不值得被愛"的信念。當我們再次走入關係中,被拋棄的傷痛再次浮出,讓我們感到害怕,害怕再次受傷,害怕再次被拋棄,並且投射出"自己不值得被愛,所以被拋棄"的信念,再次創造出被拋棄的經驗。



代償行為/上癮行為


尚未被療癒的傷痛與創傷,內在會形成一個空洞(匱乏),於是,我們會透過外在的人事物來填補這個空洞,如吃東西,購物,工作,性等上癮行為來填補內在的空洞。


不斷地想要去拯救別人,也是一種代償/上癮的行為,需要被需要,不捨別人受苦,需要去拯救所有人。事實上,真正在受苦的是內在的自己,真正需要被拯救的是,內在還在受苦的自己。



無奈,無力的人生


以上所提到的狀態,讓我們的人生感到諸多的無奈,無力,似乎無法做些甚麼,無法改變甚麼,只能日復一日,重複這樣的人生。人生,變得毫無意義,不知道為什麼活著。


如果,我們不喜歡這樣的狀態,不想再重複同樣的傷痛,想要改變現狀,那麼,我們就必須回到過去,療癒過往的傷痛與創傷。



當過往的創傷與傷痛被療癒了,每個還被困在過去的自己不再受困了,那麼,我們才能真正地走出來,開始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ree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當有不舒服的感受時,問問自己怎麼了

當內在有不舒服的感受升起,不去壓抑它,漠視它,或是告訴自己要轉念,不要想太多。 問問自己,怎麼了,為什麼有不舒服的感受,有什麼委屈在? 這些感受,往往是內在的提醒,告訴我們該如何善待自己。 Safina

 
 
 
懂事的小孩,也需要關注與愛

懂事的孩子總是把事情做好,不需要大人操心,但是,也是往往被忽略的那個孩子。 善解人意的孩子不是沒有需求,而是因為體貼大人的辛苦,怕造成大人的困擾與麻煩,而不敢要求。 乖巧聽話的孩子,也需要關注與愛。 Safina

 
 
 

留言


© 2022 by 愛與神聖療癒空間. Powered and secured by Wix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