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療癒,是為了撫平過往的傷痛,讓這些夢魘不再折磨我們,不再受苦。
將所有遮蔽真實自己的外衣,一層一層褪去。
看見自己,找回自己,將自己一片一片拾回,不再破碎,成為完整的自己。
~愛與神聖療癒空間~
所有文章


我們的認知,決定了我們看事情的視角。
生命中,我們都一直將我們的認知投射出去,而這個投射出去的認知決定了事情的結果。 譬如,我們很討厭一個人,覺得他不是好人,那麼,無論那個人做甚麼事情,我們只看到我們厭惡的那一面,即使是好事,我們也會將好事情扭曲。因為我們的認知他不是好人,所以不可能會做出好事。...


我們這麼堅持到底的人事物真的適合我們嗎?真的是我們內心想要的嗎?真的會讓我們快樂嗎?
我們常常被教導要努力,要堅持下去,不能放棄,不能三分鐘熱度,不能有頭無尾。如果我們不努力,就會被批評懶惰,不上進。如果我們不堅持,放棄,就會被批評沒有用。 於是,我們在不適合的工作崗位堅持下去。我們以為,只要堅持到底,再努力一點,就能夠出人頭地。然而,卻搞得每天疲憊不堪,甚...


我們擁有無窮的智慧,而我們就是智慧的本身。
我們總以為別人比我們更有智慧。 事實上,每個靈魂都是有智慧的, 只是智慧被情緒、業力、信念、創傷給遮蔽住, 讓我們以為自己沒有智慧。 當這些層層的遮蔽物被清理後,智慧就能夠展現。 此時,會發現,我們擁有無窮的智慧, 而我們就是智慧的本身。 ~Safina ~


學員分享療癒這條路
療癒這條路並不好走,因為,會觸碰到內在的傷痛,往往讓人感到害怕不已。 面對自己,需要很多的勇氣,也需要很多的等待自己,耐心陪伴自己。 學員的分享,很感動。 https://www.facebook.com/MAXINDoorsToHealing/posts/pfbid0Cs...


無論是否施打疫苗,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強化我們的自癒力
該不該打疫苗?這是大家現階段最關心的話題。無論打不打疫苗,都有存在的風險。那到底該不該打? 如果施打疫苗讓我們比較安心,那就打吧。如果不施打疫苗讓我們比較安心,那就不要打。無論是否施打疫苗,我們都必須要為自己的選擇負全責,承擔為抉擇後所帶來的風險以及後果。一切都是經過自己的...


畏懼死亡
為什麼我們會懼怕死亡? 那是因為我們未曾真正活過。 我們都在恐懼,害怕,擔憂中渡過生命, 而錯過了生命中的每個當下。 我們總是憂慮來不及做某些事情, 或是錯過重要時刻。 當我們開始活在當下, 才是真正的活著。 此時,我們不再畏懼死亡。 ~Safina ~


當我們壓抑的憤怒與恨的情緒,情緒沒有出口,於是,這股攻擊的能量就會轉為自我攻擊,造成身體上的疼痛。
一位個案,先前來療癒過。小的時候,曾經受過嚴重的家暴以及父親的性侵。 她說幾個月前開始,身體只要遇熱開始流汗,皮膚就會疼痛不已,讓她感到很痛苦。於是,她不再上健身房,因為一流汗就會疼痛。漸漸地,只要她和人們相處時,皮膚也會開始疼痛,以至於,她必須減少跟人們相處的時間。隨著夏...


關於味道
每個人都有特殊的體味,而身體的味道會隨著業力(壓抑的情緒,過往的創傷,糾結的情感)多少而有所不同。 情緒,創傷,糾結的情感雖然看不見,然而,也是能量的一種。屬於較沉重以及負面的能量。當我們壓抑著這些情緒情感以及過往的創傷時,這些能量就卡在我們身體裡。如果我們一直壓抑沒有清理...


只有我們自己能夠救贖自己。
沒有任何老師、大師、神佛菩薩 能夠將我們從痛苦深淵中拉出來, 只有我們自己能夠將自己拉出來, 只有我們自己能夠救贖自己。 唯有如此, 我們才能生出我們的內在力量。 真正的救贖,不在於外在, 而是來自於我們的內在。 ~Safina ~


唯有質疑,我們才不會被權威操控著。
我們在媒體上所讀到的「真相」是所謂「真正的實相」嗎?還是只是權威餵養給我們的「真相」,而透過此「真相」來操控我們? 質疑、質疑、再質疑! 唯有質疑,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真相」。 唯有質疑,我們才不會被權威操控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真正的洞見與智慧,來自於每個人生命的淬煉,體驗與經歷中而領悟到的。
洞見與智慧,並非來自於某大師。 真正的洞見與智慧, 來自於每個人生命的淬煉,體驗與經歷中而領悟到的。 唯有親身體悟,才能如實內化洞見與智慧。 大師,不在外面, 而是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等待我們去觸碰。 ~Safina ~


推薦最近我閱讀一些很不錯的書,這些書引領我走入我的內心世界,幫助我看見自己。
我很喜歡看書,透過作者筆下的故事,走進了不同的世界。 我也喜歡書的味道,書的味道有一種熟悉感,讓我感到安心。也喜歡紙本書的觸感,每次的觸碰,似乎,可以觸碰到書中的人物。 在閱讀時,我喜歡讀到某個段落,停下來,閉上眼睛,在腦海中勾繪出故事的場景,有的時候,甚至可以聞到故事中提...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