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中,都要叛逆一次!(一)
- Jaline Chiu
- 8月12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這個社會,都把"叛逆"貼上負面的標籤,覺得叛逆是不好的,不被喜歡,不被接納。
從小到大,我們不斷地被父母,學校,社會,婚姻,家庭雕塑著,成為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被放在不同的角色中,做好每個角色的本分。
然而,這些都不是真實的自己,都不是我,只是別人定義出來的我。
叛逆,就是在脫離家庭的掌控,打破這些角色的框架,撕開人們幫我們貼上的標籤,跳脫別人定義出來的自己。
叛逆,就是重新找回自己,拿回自主權,生出內在力量的過程。
一生中,有幾個叛逆期。
第一個小小叛逆期是學齡前的孩童,開始學會走路,會表達的時候。這個時期的孩子,對甚麼都充滿好奇,想要探索嘗試。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發現"我"這個人的存在,所以會強烈地感受到"我",於是,會很堅持"我想要...","我不要..."。
如果大人不順他的意,他可能會哭鬧,鬧脾氣,搞破壞。這個時期的孩子,不是故意在找父母的麻煩,故意唱反調,而是,他正在探索"我",他需要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認識自己,探索自己。
如果,這個時期的孩子不被允許叛逆,壓抑了自己,讓自己成為乖巧聽話的孩子來討父母歡心,那麼,這個叛逆的能量就會被壓下來,累積到下次叛逆期。
下次叛逆期是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開始慢慢在脫離父母的掌控,想要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在這個階段前,孩子是透過父母認識自己,讓父母來定義自己。此時,他開始感到困惑,迷惘,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要走哪一條路。
於是,他會開始不聽父母的話,跟父母唱反調,爭執或是冷落父母,那是因為,他想要嘗試跟父母走不一樣的路,找出自己想要的是甚麼。
這個階段的孩子,必須透過這樣的方式,才能知道自己是誰,我是誰,而不是父母定義出來的自己。他必須要開始脫離父母的掌控,自己嘗試體驗不同的經歷,才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甚麼,想走哪一條路,而不是父母安排的路。
如果學齡前的叛逆被壓下來了,那麼,青春期的叛逆就會更加的明顯強烈。
如果,在青春期,做真實的自己和父母心目中的自己有衝突時,為了討父母歡心,害怕父母生氣,就會選擇當個聽話乖巧的孩子,而犧牲掉自己。
因為選擇父母,放棄自己,犧牲掉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那麼被壓抑的真實感受,會上自己很不快樂,甚至很痛苦,鬱鬱寡歡,就很容易得憂鬱症。
如果,學齡前的叛逆被允許,就不會累積到青春期。此時,在經歷青春期時,還是會叛逆,但是不會那麼的強烈極端。
如果在青春期時,被允許叛逆,為自己做選擇,有自主權,那麼,就不會罹患憂鬱症。
再次把叛逆壓下來,就會延遲到下次的叛逆期。
(待續...)
愛與神聖祝福❤️
Safina

留言